WFU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糖尿病困難案例分享:"針頭"緣




不是針線情、而是針頭情


我記得初次見面是在一個過完農曆年的下午門診,電腦螢幕突然掛進了一個現場號,也是一位初診病人,一副清秀的學生樣子,坐下來後告訴我說,現在到高雄讀書,一天打一次長效型胰島素,剛好沒有胰島素注射筆針頭,所以到門診來開立針頭,



年紀輕、糖尿病歷程短、胰島素使用不合理


將病史做簡單詢問後,慣例安排糖尿病的相關檢驗並應病人要求只開立針頭,不過聽著病人描述他的胰島素是一天只使用一次長效型胰島素,心裡雖然狐疑,但還是尊重原先用藥醫師的作法,等抽血報告出來再跟病人討論

等到一個月後回診,打開檢驗報告畫面可以說是滿江紅,糖化血色素是13.6%,平均血糖約在350 mg/dl,我常跟病人形容像是吃過糖果沾到手指的感覺,"黏TT",同理也可以想像這位年輕人當時血液也是黏TT,

其他報告包括有低密度脂蛋白過高(L.D.L.,常聽到被稱為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過低(H.D.L.,常聽到被稱為好的膽固醇),




基礎-隨餐胰島素療法是模擬人體胰島素分泌的胰島素療法


接下來就是跟病人討論他的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非常低(C-peptide,丙胜肽只有0.24),依照人體的生理運作,未進食時胰臟會有基礎的胰島素分泌量,等到進食時,會快速分泌大量胰島素幫助血糖穩定,

所以我跟病人討論使用標準的多次胰島素療法(Basal-Bolus insulin therapy)來模擬人體生理作用,進而控制好血糖。

除了根據血糖高低調整胰島素劑量外,我還是會從許多細節去引導病人,比如碳水化合物總量推估餐後運動的選擇蔬菜量的要求胰臟功能的恢復等,畢竟他是一位年輕的糖尿病病人,愈早控制好血糖就可以推遲長期併發症的出現(餘蔭效應,Legacy effect)


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


在今年六月中的回診,他告訴我說:「蘇醫師,我今年畢業了,要回雲林老家,可不可以把我就醫資料影印一份給我?」,我說:「沒問題,剛好需要抽血追蹤的時間快到了,乾脆今天抽血,下星期回來看報告順便給你這兩年的病歷資料。」




突破及格線、優良線,血糖控制大躍進


結果這次的報告又進步不少,病人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後來我用臉書問他血糖進步那麼多的原因在那邊?

他回答「飲食習慣改變很多,現在基本上每餐都會堅持攝取2至3份的青菜以及改變進食順序等等,除了養成慢跑的習慣外,飯後也會堅持散步個30分鐘」,希望他回到老家後能繼續得到適切的照顧。